字級
- 大
- 中
- 小










[寶島采風]碧波蕩漾映彩霞 濱海森林景色佳
2024-09-16
竹南是苗栗縣最北的濱海鄉鎮,也是台鐵山線、海線的交會點,被鐵道迷喻為「台鐵山海關」,其中竹南至苑裡間的海線,距海岸很近,部分路段可直接眺望台灣海峽;當地的「洗港祭江」民俗,是全台唯一媽祖夏季出巡的特有活動。
竹南因位於「新竹之南」而得名,早年為平埔族居地,因中港溪而繁榮發展,後來中港溪口嚴重淤積,商業重心漸向北移至「三角店庄」,當地因位於新竹之南,與「竹北」相對,1920年改稱「竹南」。
金色中港 離岸風力發電
中港地區曾是台灣手工製造金銀紙的重鎮,尤其台灣光復後,製造工廠曾高達200多家,早期家庭婦女與小孩多會褙金銀紙,大街小巷晾曬金銀紙的景象,獲得「金色中港」的稱號,業者以發明造紙術的東漢宦官蔡倫為先師,每年祭祀。
竹南靠海,可利用海上風力發電,是台灣首座營運的離岸風力發電場,目前竹南海域共有69支風機,電力足以供應苗栗縣6成以上用電戶使用,風力發電居全台第二名。
洗港祭江 小湄洲慈裕宮
中港慈裕宮一帶是漢人移居竹南最早墾拓的地方,媽祖信仰興盛,向來有「小湄洲」之稱。清道光6年(1826年)發生漳泉械鬥,廟宇遭焚,又因地勢低窪,每逢風災必淹,經地方人士擇定「浮水蓮花穴」新廟址遷建,目前為國家古蹟。
由於道光年間漳泉械鬥傷亡慘重,百姓渡溪溺水時有所聞,加上日本昭和18年(1943年),中港溪出海口有一隻大鯨魚擱淺,民眾搭乘渡船前往觀看,卻因渡船超載而翻覆,造成32人溺斃慘劇。為了撫慰亡靈,地方信眾請出慈裕宮媽祖等神祇,在端午節進行「洗港祭江」儀式,祈求平安,登錄為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。
海神信仰 龍鳳宮大媽祖
相傳明永曆年間,隨鄭成功來台的一位將軍,迎請原鄉媽祖神像在竹南海埔(今龍鳳里)建小廟奉祀,道光16年(1836年)擇現址建廟。1980年代初期,由薪傳獎得主林增桶規劃設計,興建一尊136台尺高的媽祖坐姿神像,信徒敬稱為「大媽祖」。
龍鳳漁港附近海域多為礁石地質,曾多次發現中華白海豚的蹤跡;跨越新港溪(冷水坑溪)出海口的龍鳳漁港景觀橋,為白色風帆造型,設有景觀平台,夜間照明設備完善,讓海邊的夜景更加美麗。
濱海森林 吹海風賞夕陽
竹南濱海森林遊憩區,北自崎頂海水浴場,南至中港溪出海口,全長約8公里,有細緻沙灘,可玩水踏浪、吹海風、賞夕陽。遊憩區有150公頃綠地,分為「假日之森」、「親子之森」和「長青之森」三個區域。
「假日之森」可供風箏衝浪,是苗栗縣重要的海上衝浪據點。「親子之森」設有多種戶外運動設施,也是賞荷、賞花、賞鳥的據點。「長青之森」擁有大片綠地和湖泊,湖水清澈見底,周圍環繞常綠樹林,形成一片生機盎然的森林景觀。
位於中港溪河口北岸的官義渡生態公園,又稱為竹南河濱自然公園。清道光29(1849年)淡水廳在此設立「官義渡」,免費提供渡船橫渡中港溪。公園內有大片水筆仔林,棲息大量的魚蟹類,河口景觀豐富,是重要的紅樹林保護區。
老衢觀海 崎頂子母隧道
崎頂舊名為「老衢崎頂」,日據時代刪去「老衢」,簡稱為「崎頂」。崎頂子母隧道建於日本昭和3年(1928年),兩座相連的隧道,一長一短,被稱為「子母隧道」,牆面上至今仍留有二戰期間的彈孔痕跡。
「老衢觀海」觀景平台位於崎頂火車站上方,可遠眺台灣海峽、觀賞漁舟航行、俯瞰鐵道列車,也是欣賞海峽落日美景的據點。
戰役殘碑 見證義軍歷史
海拔約102公尺的尖筆山,是竹南鎮唯一的一座山,以尖銳如筆的形狀得名,1895年日軍根據《馬關條約》接收台灣時,台灣義軍在此奮勇抵抗日軍,終因兵力短少,不敵日軍猛烈攻擊而退守苗栗,史稱「尖筆山之役」,如今山上仍留有一座殘碑,紀念這段歷史。
竹南因位於「新竹之南」而得名,早年為平埔族居地,因中港溪而繁榮發展,後來中港溪口嚴重淤積,商業重心漸向北移至「三角店庄」,當地因位於新竹之南,與「竹北」相對,1920年改稱「竹南」。
金色中港 離岸風力發電
中港地區曾是台灣手工製造金銀紙的重鎮,尤其台灣光復後,製造工廠曾高達200多家,早期家庭婦女與小孩多會褙金銀紙,大街小巷晾曬金銀紙的景象,獲得「金色中港」的稱號,業者以發明造紙術的東漢宦官蔡倫為先師,每年祭祀。
竹南靠海,可利用海上風力發電,是台灣首座營運的離岸風力發電場,目前竹南海域共有69支風機,電力足以供應苗栗縣6成以上用電戶使用,風力發電居全台第二名。
洗港祭江 小湄洲慈裕宮
中港慈裕宮一帶是漢人移居竹南最早墾拓的地方,媽祖信仰興盛,向來有「小湄洲」之稱。清道光6年(1826年)發生漳泉械鬥,廟宇遭焚,又因地勢低窪,每逢風災必淹,經地方人士擇定「浮水蓮花穴」新廟址遷建,目前為國家古蹟。
由於道光年間漳泉械鬥傷亡慘重,百姓渡溪溺水時有所聞,加上日本昭和18年(1943年),中港溪出海口有一隻大鯨魚擱淺,民眾搭乘渡船前往觀看,卻因渡船超載而翻覆,造成32人溺斃慘劇。為了撫慰亡靈,地方信眾請出慈裕宮媽祖等神祇,在端午節進行「洗港祭江」儀式,祈求平安,登錄為苗栗縣無形文化資產。
海神信仰 龍鳳宮大媽祖
相傳明永曆年間,隨鄭成功來台的一位將軍,迎請原鄉媽祖神像在竹南海埔(今龍鳳里)建小廟奉祀,道光16年(1836年)擇現址建廟。1980年代初期,由薪傳獎得主林增桶規劃設計,興建一尊136台尺高的媽祖坐姿神像,信徒敬稱為「大媽祖」。
龍鳳漁港附近海域多為礁石地質,曾多次發現中華白海豚的蹤跡;跨越新港溪(冷水坑溪)出海口的龍鳳漁港景觀橋,為白色風帆造型,設有景觀平台,夜間照明設備完善,讓海邊的夜景更加美麗。
濱海森林 吹海風賞夕陽
竹南濱海森林遊憩區,北自崎頂海水浴場,南至中港溪出海口,全長約8公里,有細緻沙灘,可玩水踏浪、吹海風、賞夕陽。遊憩區有150公頃綠地,分為「假日之森」、「親子之森」和「長青之森」三個區域。
「假日之森」可供風箏衝浪,是苗栗縣重要的海上衝浪據點。「親子之森」設有多種戶外運動設施,也是賞荷、賞花、賞鳥的據點。「長青之森」擁有大片綠地和湖泊,湖水清澈見底,周圍環繞常綠樹林,形成一片生機盎然的森林景觀。
位於中港溪河口北岸的官義渡生態公園,又稱為竹南河濱自然公園。清道光29(1849年)淡水廳在此設立「官義渡」,免費提供渡船橫渡中港溪。公園內有大片水筆仔林,棲息大量的魚蟹類,河口景觀豐富,是重要的紅樹林保護區。
老衢觀海 崎頂子母隧道
崎頂舊名為「老衢崎頂」,日據時代刪去「老衢」,簡稱為「崎頂」。崎頂子母隧道建於日本昭和3年(1928年),兩座相連的隧道,一長一短,被稱為「子母隧道」,牆面上至今仍留有二戰期間的彈孔痕跡。
「老衢觀海」觀景平台位於崎頂火車站上方,可遠眺台灣海峽、觀賞漁舟航行、俯瞰鐵道列車,也是欣賞海峽落日美景的據點。
戰役殘碑 見證義軍歷史
海拔約102公尺的尖筆山,是竹南鎮唯一的一座山,以尖銳如筆的形狀得名,1895年日軍根據《馬關條約》接收台灣時,台灣義軍在此奮勇抵抗日軍,終因兵力短少,不敵日軍猛烈攻擊而退守苗栗,史稱「尖筆山之役」,如今山上仍留有一座殘碑,紀念這段歷史。
最新消息
鳳山講堂好苗子幸福學堂親師座談 攜手培植五育均優幼苗
2025-08-13菲律賓光明大學專題講座 啟發人生智慧與價值
2025-08-13南華大學招生亮眼 註冊率百分之96點1
2025-08-13洛杉磯醫療講座 控制預防「沉默的威脅」
2025-08-13佛光大學實習生圓滿返台 萬年寺送誠摯祝福
2025-08-13慧心傳道覺有情 深耕行佛40載
2025-08-13雲水書車共識精進營 珍惜因緣得來不易
2025-08-132025大墩美展文化交流展 中天寺展覽館開幕
2025-08-13魏碑風骨筆筆生輝 金剛寺書法研習沉澱心靈
2025-08-13盧秀燕率團隊巡禮中天寺 推崇五和創造人民幸福生活
2025-08-13
相
關
消
息